这就是所谓的轴心时代。
故以其未发而全体者言之,则性也。所谓天命之谓性的命字,就是目的范畴,命者命令也,但天命之性是由心实现的,当天地生物之心赋予人而为人心的时候,人就是真正的主体,心便是人的主体性的体现。
关于天地之心与人心的关系,是朱子建立天人合一论的心性之学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,其中,有三个关键性的概念,即生、心、仁,三者有生命的内在联系,正是这种内在联系构成了朱子的道德本心之说。这是由知觉直接表现情感的。……若圣门所谓心,则天序、天秩、天命、天讨、恻隐、羞恶、是非、辞让莫不该备,而无心外之法。可以说,仁说是朱子心统性情说的最后完成,也是朱子哲学的最终归趣。就是这个意思,即既可以从心上说性,也可以从性上说心。
性,本体也,其用,情也,心则统性情、该动静而为之主宰也。因此,性者心之静,就不是通常所谓动静之静,而是人生而静,天之性也(出自《乐记》,朱子做了形而上的解释)之静,是一个可能的概念。但是,孟子引用《尚书·泰誓》中的话说:天视自我民视,天听自我民听。
儒学是德性之学,其核心是仁以生为核心的天人之学,其更深层的意义体现在心灵问题上,由此构成中国的心灵哲学。有的称之为道或无(老子、庄子、王弼等),有的称之为万物之总名(郭象),有的称之为苍苍者(柳宗元),有的称之为气(张载),有的称之为理(二程、朱熹等),等等。[24]《遗书》卷一,《二程集》,第9页。
但是,中国哲学也有对象认知的思想,所谓见闻之知、格物致知之知就属于这个层面。理代表超越的层面,但这所谓超越,只有相对的意义,是对具体存在而言的。
这种情感又是理性的,称之为理义或义理,即性。因此,马不应被当作纯粹的工具去使用,而应当视为人类的朋友,对其有一分尊重和敬意。乾卦有元、亨、利、贞之说,《文言传》解释说:元者,善之长也。生是一个意义广泛的概念,其中便有价值的含义。
其根本依据是,认为一切生命都有自身的内在价值。宋代儒家建立了理学,以理为天,天者理也[5]。但天地之心靠人去立,这就是以人心为天地之心。成性首先要尊重人的内在德性,不能只靠外在的社会教化就能解决。
[2] 天不言说,但四时运行、百物生长就是天的言说。告子的错误在于只道一般而不做区分,以至于抹杀了人性与物性以及物性之间的差别,这种差别正是从实现的层面上说的。
天地以生物为心,这是无心之心。《周易》的基本符号是阴阳,阴阳交错变化而产生万物,万物构成有机系统。
六亲不和,安有孝慈,与流行本中的大道废,有仁义,六亲不和,有孝慈,意思完全相反。孟子是以冯妇不再搏虎而称其为善士的,其中隐含的意思是,虎是有生命价值的,人类不应当杀害虎。况且,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这种说法,只有相对的意义,不能将其绝对化。但这又不同于物活论或万物有灵论。所谓苍苍者,绝不只是物理学上所说的宇宙空间,而是具有生命意义的宇宙苍穹,即生命的造化者,人应当对之有神圣感和敬畏感。从气上说时,离不开形而上之理。
而子路的拱手,正表明孔子一行对山鸡的尊重。德者得也,得之于道而为德,就是德性,亦即道德。
探讨宇宙自然界的生成和发展,是中国哲学的一项内容。楚简中虽然没有与上述引文相对应的话,但是从其他的文字中完全能够找到老子肯定道德价值的话,例如《老子》丙本中的故大道废,安有仁义。
以仁心对待万物,这是人的价值的最高体现,也是实现生命和谐的根本保证。如果认为人脱离自然之后,无所不能,能够而且应当控制和主宰自然界,那就更加荒谬了。
所谓人性化的社会,就是体现善、美、正义和公正原则的社会,是惩恶扬善的社会。这就是孔子所说的知天命,孟子所说的尽心知性知天。这种关系正是由生实现的。这说明,佛教禅宗与中国传统哲学进一步结合了。
这是以生为言说,即无言之言。如果说天地只是生物而无心,却又不对,天地又是有心的。
其中的贞,代表公正价值。这就是中国的生的哲学。
我认为,这两种讲法各有道理,但是还不足以说明中国哲学的特征。佛教哲学追求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,但它又讲缘起说,缘起离不开生,是因缘所生法。
后来,冯妇果然不再搏虎,卒为善士。程颢说:万物生意最可观,此元者善之长也,斯所谓仁也。这是不是说,人有动物性的一面,在这个层面上,人与动物有相同的性?不尽然。不是从实然的层面上说,人与动物有相同的性(即价值)。
理学家以生理、生意说明仁,表明人既是生命价值的创造者,又是生命价值的承担者,这就是为天地立心。中国哲学自诞生之日起,就认为自然界是一个生生不穷的生命体,也是生命流行的无穷过程,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,但又是有自觉意识的特殊部分,有特殊的地位与作用,仅此而已。
[41]《正蒙·乾称篇》,《张载集》,中华书局1978年版,第62页。以上所举,说明生是中国哲学中最基本的核心观念。
其中的元,代表道德价值。这同近代以来将生命与非生命、人的生命与其他生命严格区别开的做法是不同的。
留言0